【吕梁日报】“贴心”才会铸“铁心”——北京理工大驻方山桥沟村定点扶贫工作纪事
发布日期:2016-05-25 供稿:吕梁日报 编辑:赵琳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
原文链接:http://epaper.sxllnews.cn/llrb/20160520/index.htm
□□李乃全
“诚能感人,至诚可以胜天”。欧洲杯足球网_欧洲杯网投-投注|官网:组织部年仅28岁的干部刘渊,于今年二月进驻方山县峪口镇桥沟定点扶贫任村第一书记。从一名习惯机关工作的干部迅速融入村发展致富的行列,从和谐干部关系,制定各种发展规划,改善村级基础设施,化解村民纠纷矛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等一件件实事做起,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认可和赞誉。5月11日,该县政府县长李溢涛、副县长刘博联带着县直八个部门和峪口镇主要负责人在该村召开了扶贫工作现场会,并随后进行了考察调研,还将其高处着眼、细处发力的帮扶经验做法在全县推广。
驻村帮扶进入角色不足四个月时间,却扑下身子、耐住性子严实干事,念好“第一书记”的扶贫经,用实际的成效亮相,释放出的是坚持“造血”促发展,催生发展增长点的正能量。
镜头之一:走访农户,抓好党建。驻村后,为尽快适应环境,融入村里工作,身为“第一书记”的刘渊勤学好问,与村干部沟通处人干事方法,与村民交谈了解村情民意,熟悉掌握农村工作运行规律和与群众打交道技巧,真心实意贴近群众,让大家信得过这位“当家人”。
驻村以后,刘渊开展的第一项工作便是抓村支部建设。他认为,健全的制度是农村党建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为此,他帮助村党支部完善党建硬件软件资料,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村广播室作用宣传各项政策方针、法律法规,利用《吕梁日报》《今日方山》等报刊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规范召开“三会一课”,并按照“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处议事”的“三有”标准,加强党组织凝聚力。在全国上下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之际,他不仅制定了方案、学习计划,听取意见建议,还积极组织村“两委”干部及全村党员座谈讨论交流体会,使村“两委”班子比以前更加团结互补、和谐相处。
镜头之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贫困村之所以落后,贫困农户之所以贫困,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在短时间里从根本上改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驻村帮扶干部深知,既要为37户帮扶对象确定脱贫的短期计划,又要为全村谋划长远发展规划,是帮扶工作长期融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如在帮助发展经济上,既要用好、用准、各种扶贫资金,上一批短、平、快项目,尽快致富一方群众,又要帮助村民选准潜力大、后劲强、前景好的发展路子,注重规模效益和长远效益,推动可持续发展。他们针对全村人均耕地不足两亩,改善扩大耕地,带动贫困户增收是燃眉之急。村集体计划将村沟道的100亩荒地改造成可耕地,使荒山变良田。同时将未使用的170亩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在平整土地的同时新建田间路2公里,新增耕地,按照市场价格承包给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引导种植无毒马铃薯或芦笋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并为贫困户提供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支持,仅此一项可带动30人脱贫。时下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期所需经费50万元已纳入县整村推进项目解决。
镜头之三:扬长避短,抱团发展。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尽管各级领导年年给钱、送物、供良种,种下的庄稼增收入却徘徊不前。让村干部更加“沮丧”的是,这种“要我脱贫”“漫灌”式扶贫,使得不少村民缺乏谋事创业热情。尤其是村里原有的蔬菜大棚老化简陋,不利于保温,加上菜农单打独斗,观念守旧,科技含量低,导致等,靠,要思想严重。“当好‘第一书记’不能隔靴搔痒,而要倾情投入,要把桥沟村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不能坐在村里等群众,需主动找群众‘开良方’。”刘渊心里盘算着思考着,决不能照机关工作套路,便相根村干部走家串户求“解。”“精准扶贫行动不是一阵风,不得走形式,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这是他常对班子成员说的话。于是,他们给帮扶对象讲当前的发展形势,扭转贫困户的思想桎梏,鼓励他们发展长效富民增收产业,并针对贫困农户的具体需求“按号入座”、“量身定制”帮扶措施,而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让他们尽可能地享受惠农政策。依据村蔬菜产业传统优势,现已建立欧洲杯足球网_欧洲杯网投-投注|官网:方山县桥沟绿色蔬菜产业合作社,注册资本100万元,欧洲杯足球网_欧洲杯网投-投注|官网:投入50万元,当地政府投入补贴资金30万元,截至4月底,该村10户农民已签署协议加入,在原有土地、老旧大棚入股的基础上,每户自筹2万元,合计20万元,建成现代化标准大棚10个,实现总收入30万元,使贫困户在自家门前挣起了稳定收入。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解决了贫困户干不了,政府管不了的难题,成为一支永不撤离的扶贫队伍,贫困户实现脱贫梦想。
镜头之四:发挥优势,激活内力。脱贫致富,帮扶是外力,自身内力是关键。驻村干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精准扶贫理念,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创新“治富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培训机制,围绕大棚蔬菜、劳务、种养殖等内容开展培训。与此同时,他们发挥北京理工大人才与智力优势积极推进教育扶贫,加强方山县中小学生的思想教育、专业教育、课外教育,在桥沟村建设北京理工大方山县暑期学校。建成后,每年可承受学校师生100人次到村,开展各种教育2000学时以上,惠及当地农村中小学生达千余人次。从今年起,北京理工大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选派师生到暑期学校支教,选派师生的相关费用由校方每年投入10万元。特别是桥沟村原有寄宿制学校已关停6年,现经多方协调,由县政府投资30万元,按照设计与艺术学院提供的方案对学校旧址进门翻修改造,并于7月底完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三尺非一日之暖。贫困村要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艰难而持久的过程。相信,有了这样工作以来的不懈努力和创新指导,桥沟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