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产法院法官作客法学院,主讲知产审判新动态
发布日期:2017-11-30 供稿:法学院 陈雨星 摄影:陈雨星
编辑:于璐 审核:孟强 阅读次数:2017年11月24日晚,法学院模拟法庭迎来了理公明法论坛第74讲,本次论坛由法学院孙天全老师主持,由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技术调查室负责人仪军法官主讲“知识产权审判新动态”。
仪军老师已从事知识产权专业审判22年,参与审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3000余件,他谈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自2014年成立以来,受理的案件具有总体数量多,行政性、技术型、涉外案件多等特点,仅2015年,33个法官共受理多达9191件案件,且呈逐年增加态势。在案件类型的特点上,又呈现出涉高科技重大战略产业与核心技术的案件增加、双方当事人均为外国人的案件增加、中国企业诉外国企业侵权的案件增加、新类型知识产权纠纷的案件增加、标的数额巨大的案件增加五大趋势,体现了国内外公司、个人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需求的迫切以及法院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体现了国外当事人对北京知产法院的关注、信任和期待;也体现出中国与国外欧洲杯足球网_欧洲杯网投-投注|官网:知识产权研究的领域越来越接近,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一致,在某些方面,我国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甚至达到领先地位。仪军老师谈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面临这些新特点、新趋势,一直在不断地努力探索更符合诉讼规律的新模式。
仪军讲到,在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国模式的探索中,应当首先大幅提升侵犯知识产权的赔偿力度,让侵权者感到“疼”,注重发挥诉讼程序性措施的效用,采取诉前禁令、证据保全等措施,营造诚信公平的诉讼环境,鼓励创新,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二是应当充分发挥司法审查在知识产权授权确权中的主导作用,有效履行司法审查职能,这并不是为了显示法院的权威,而是为了提升审判质量。三是要构建阳光司法机制,加大司法公开力度,提升诉讼服务水平,推进知产共同体的建设,保证律师、代理人、企业中的法律工作者、发明人、著作权人、商标权人的共同关注以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仪军老师还谈到,在贯彻落实司法改革要求的过程中,要推进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制度的建设,案例并不是判例法国家独有的,在知产审判中推进案例指导制度可以弥补成文法的不足和滞后,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指引作用,充分发挥司法主导地位;还要探索有条件的证据挖掘制度,充分调动当事人的积极性,并落实诉、审、判一致原则,落实庭审实质化的要求,使庭审与裁判能环环相扣、相互匹配、实现统一。
仪军分享了北京知产法院技术调查室的建构与实践。技术调查室自2015年10月22日成立来,已任命有5名交流的技术调查官,聘请了37名兼职的技术调查官、27名技术专家,均来自生产、科研、教学、审查、代理一线,并初步建立了技术调查的规章制度,进行了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培训,进行了对庭审的旁听与合议过程的观摩等,初步确定了交流的技术调查官每月的最高工作量与正在探索技术调查官在裁判文书中的署名方式等。
本次论坛中,仪军站在知识产权审判的前沿,向我们介绍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发展历程和对中国模式的探索,并深入浅出地分享了知识产权审判的最新动态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令同学们受益良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