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电话约访曾部长时,86岁高龄的他主动提出要约访题目的“具体信息,我们可以用微信联系”;与曾老互加微信后,发现他的头像竟然是身穿红色滑雪服滑雪的照片。看着他充满活力的微信头像很难与延安自然科学院(现欧洲杯足球网_欧洲杯网投-投注|官网:)的老校友联系起来,带着好奇和崇敬的心情我们期盼着对曾老的采访。
终于,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们到他办公室拜见了他。身材清瘦的他精神矍铄,亲切和蔼,有种可爱的老顽童形象。看着他当年的照片和他手工制作的“玩具”延河石头磨的珠子,听着他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回顾了那段激情燃烧、充满正能量的延安岁月。
终于,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们到他办公室拜见了他。身材清瘦的他精神矍铄,亲切和蔼,有种可爱的老顽童形象。看着他当年的照片和他手工制作的“玩具”延河石头磨的珠子,听着他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回顾了那段激情燃烧、充满正能量的延安岁月。
革命摇篮中的辗转求学路
1938年5月,9岁的曾宪林与哥哥跟随去延安学习的父亲来到了革命圣地。为了避免其在四川做地下工作者的父母受到迫害,学校要他改名为鲁小林,也改了年龄。曾老进入了在延安保育院小学部学习,1942年以补习班的形式进入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学习,后在半工半读班学习工作。1940年成立的自然科学研究院后改为自然科学院,担负科学教育、培养科技干部的任务。校址就在杜甫川东口山下,教室和宿舍都是学生参加挖的一排排窑洞。学校也建了简易的阅览室、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工厂等。学生们农忙时要进行生产劳动开荒种地,农闲时才学习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物理和地理等科目。 “当年学习目的很明确就是打败敌人,推翻三座大山,建设共产主义。”
曾宪林(右二)在延安延河边留念
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曾宪林跟随自然科学院20多名教师和200多名学员一起从延安出发,步行一个月,途经陕西绥德、葭县(今佳县),山西临县、朔县、兴县、岢岚、五寨、左云,到丰镇搭乘运煤的火车。第二天早上大家都是满脸煤灰变成“黑人”了,而且冻得直打哆嗦,即使是这样的条件,曾老说他们当时依然很开心“坐过火车了”。1946年,延安自然科学院与原张家口市的工业专门学校合并,改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
解放战争开始,学业未毕业的曾老被选派到冀察晋边区灵邱县参加到中国的机械工程专家沈鸿同志领导的机械工作室研制并生产仿苏60炮弹的引信,从装备的设计、制造、调试直到批量生产,并获得“胜利功臣”奖章和解放战争纪念章。1949年战争结束后,他得到了再学习的机会,进入华北大学工学院(今欧洲杯足球网_欧洲杯网投-投注|官网:)学习。
1951年,党中央决定选派一批年轻人去苏联学习科学技术。经过严格的考试,曾宪林得到了出国学习的机会。在去苏联莫斯科的火车上才开始学习基本的俄语字母。最初,因为语言障碍,课堂上基本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晚上借苏联同学的笔记,抄下来,直到每天的深夜才能逐字逐句地去翻译理解。条件虽苦,但每个人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为新中国的建设一定要学到真本领,报效党和人民。在刻苦努力学习一年后,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再加上在国内有战争年代当过工人的实践经验,基础专业知识,在学校的技术理论和专业课程,理解领会都很快,最终在五年的学习之后,在毕业答辩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毕业答辩
学习之余,曾老也经常参加很多社会活动,担任过:学校中共党支部书记和留苏学生会第二任主席和中共留苏工作委员会委员。在苏联五年的学习期间,不能回国,信件来往都很少,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并在课余尽量丰富自己的文化体育生活。寒暑假,年轻的曾老积极组织同学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冬令营、夏令营活动,或是沿莫斯科运河乘船到斯大林格勒再到黑河流域,或是乘火车去列宁格勒。平时曾老最喜欢组织同学们到莫斯科郊区滑雪,或在莫斯科运河划船游泳。如今他依然保持着滑雪的习惯。
2010年9月,欧洲杯足球网_欧洲杯网投-投注|官网:建校70周年之际,曾部长参加了延安自然科学院遗址纪念碑落成揭幕仪式,并代表自然科学院校友讲话。他回顾了自然科学院在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战后建国、为边区军工和工农业生产等方面所做贡献并追溯了学校70多年来在人才培养和祖国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在延安学习生活的经历。
延安革命熔炉中的“自力更生”与“苦中作乐”
在当时的革命形势下,曾老这一代人身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为既要反抗国民党的围剿和经济封锁、躲避日军的飞机轰炸的情况下,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时生活上,条件有限,只能吃小米、黑豆和发芽麦子磨的面,想吃青菜就必须自己到地里挖灰灰菜、苦菜等野菜吃,嘴馋了就到山上摘酸枣吃,很少吃肉。
谈起黑豆,曾老回忆了一件趣事。自然科学院有个学校运粮队的喂骡马牲口的四川大爷,他是长征过来的残疾老战士,人们叫他“老弟娃子”,他就叫曾老这些小同学为“小弟娃子”。他爱牲口胜过爱自己,喂牲口特别精心。当时曾老他们饿得快不行了,嘴又馋的很,就去偷喂马的黑豆(炒熟的料豆)吃。“老弟娃子”发现了,抓住他们就用扫把“教育”一顿。因为在他看来,偷吃喂马的料豆真比偷他自己的口粮都让他心疼。有一天,一个刚从大后方来的同学心生一计,他口袋里经常装着一盒万金油(即现在的清凉油),说是要给“老弟娃子”治治眼病。先用万金油抹脑门、抹太阳穴,清清凉凉的,抹得“老弟娃子”挺舒服;再用万金油抹眼,这么一抹,他的眼睛就睁不开了,而且直淌眼泪。这时,曾老一行“小弟娃子”一哄而上,抢走了半麻袋黑豆。这下可把“老弟娃子”肺气炸了。看到他难受的样子事后又受到学校的批评,曾老一行打算以后不再偷吃黑豆了;同时“老弟娃子”也想出一条妙计,把黑豆掺上马粪,从此再也没有人偷吃黑豆了。
在大生产运动中,虽然生活很艰苦,但充满了团结、友爱和乐趣。学校开运动会没有运动场,就利用秋收后空闲的庄稼地,没有木料做不成单杠、双杆,就比赛百米、千米、跳高、跳远和三足竞走。没有电影院,就在晚上沿着延河边“夜行军”,从白家坪走到真武洞去看电影,看完电影再一个牵一个,边走路边打瞌睡,回到窑洞已经半夜了。
物质的匮乏并没有影响儿童爱玩的天性,反而激发了他们动手发明玩具的想法。手巧的曾老自制过手磨“石珠”,其圆润程度相当于如今的玻璃球,就是用延河边捡来的石子磨成圆圆的珠子用来练习拇指的弹力,也正是这种“石珠”陪曾老度过了漫长学习之余的农闲时光。这些“石珠”曾老一直保留至今,有一个外国友人用现代精密测试设备测量这些石球的真球度和表面精度,结论为真球度0.2毫米,表面精度为3微米的高精度。友人大为吃惊,用手磨又没有检测工具,不可想象。后来这位友人让曾老把制作“石珠”的工艺手法和工具写下来给他,他才理解了曾老的“手艺”。
此外,曾宪林还自制过自来水笔、滑翔机和小提琴。当时没有钢笔,学生们把笔尖捆在高粱杆上,蘸着用颜料化的水写字。曾老曾用国民党飞机扫射我们行军路上的“达姆”弹壳改造为自来水笔,提高了书写速度。有一次,曾老和哥哥偶然从杂志上看到滑翔机的模型,就照着画下来。经过研究,他们把橡皮筋绞紧,当作发动机;用纸壳或削薄了的松木板做成机翼和机身。从山上或高处把滑翔机放下去,就可以实现平稳轻快地飞行。曾老首次接触小提琴是从他当年自然科学院的数学老师艾堤那里,盯着那流线型的琴体,听着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琴声,曾老萌发了要造一把小提琴的念头。于是,经过再三央求,老师才把心爱的提琴借给曾老,曾老和他哥哥一起就照着提琴画好图样,并找来一块红松枕木,锯成两半,把割草的镰刀磨成圆创刀,一点一点地抠呀挖呀直到把红松木抠成两块提琴壳。琴弦就用羊肠子作低音弦,用钢丝作高音弦,经过近半年的辛勤劳动和精心雕琢,终于成功地做出了的一把小提琴。这把小提琴曾在边区大生产运动展览会上展出,并引起很大轰动。
锲而不舍的工程师之梦
曾老从小就有一个工程师的梦想。在小学时候老师叫大家写作文,题目是“长大后想做什么?”,他就坚定地回答要做“一名工程师”。从保小到延中,到自然科学院,通过学校老师和工厂师傅的指导下研发制作了麻绳机、纺线机,极大提高了纺线的速度,用铜板冲压做铜扣子,自制镊子,发明夹板方便做鞋底。在延安中学时,他还有效地改良了取暖炉子,实现燃料既充分燃烧又没有煤气的效果。在农业生产中根据苏联米秋林的方法,西红柿嫁接到土豆瓤上的科学试验,上面结西红柿,下面结土豆。
在解放战争初期,晋察冀边区军工局招收一批工人去沈鸿机械工作室参加仿造苏制炮弹引信。面试的考官就是建国后机械部的沈鸿部长,他把自己收藏多年的各种产品:闹钟、收音机、照相机等稀罕二手货,让被考者自选一种先拆开,然后再装起来。曾先生选了一个闹钟。去了趟洗手间,但是后来一直组装不起,总感觉少了一个零部件,就趴下身子在地上找。这时沈老笑了,曾老说你偷了我的零件!接着他说,你“合格了”。曾老回忆说,当时也是又惊又喜。不过曾老十分欣赏这种面试方法,他说做任何行业的工作,动手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告诉现在的青年人,即使网络再发达,再便捷,也一定不能忽视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随后到苏联学习,回国后,曾老先后任北京第三机床厂筹备处车间副主任、大连机床厂先后任车间副主任,工艺科长,副总工程师,副厂长,大连机械局副局长,后来调到机械部机床所工作。期间参加了数十个高新产品的研发、测试。
在向工程师这个梦想奋斗的路上,曾老一直以严谨的态度要求自己对再不起眼的产品(商品)技术,也要认真对待:就以我们平时就餐时用的白色瓷勺子谈起吧!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通常勺子的手柄末端会有一个小孔?这个小孔可与曾老有着一段故事。之前白瓷勺是没有这个小孔的,在烧结时勺子底部会有部分残留工艺支撑点,出厂前还要精心打磨勺子底部,不然会有细小的棱角划伤嘴部。即浪费时间,又不能保证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老就去景德镇瓷器生产基地亲自考察勺子的生产流程。虽然在考察初始遇到过生产厂长的阻拦,但曾老凭着执着的精神和谨慎的态度,最终使瓷器生产商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并建议通过在勺柄末端打一个小孔把所有勺子都挂起来上釉、烧制,从而有效而简单地解决了“划伤嘴部”这一问题,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
离休后,工程师的梦想依然深深扎根在曾老心中。 “干什么学什么”,这是曾老一直坚持的理念。1994年不担任部长后,他先后组建了两个产品研发实体“飞轮储能(柔性)研究所”和科林博创技术公司,分别研发飞轮储电和人工心脏。采访中,他还向我们演示了其工作原理。
飞轮储能与人工心脏项目
曾老虽然已86岁高龄但身体依然硬朗,这主要得益于他平和的心态和规律的生活习惯,曾老一般下午4点下班后去游泳,冬天还去滑雪。曾老一直保持着学习的心态,他关注世界发展科技并选择几项对社会,对环保有价值的项目攻关,他还紧跟现代信息工具使用电脑、微信等通讯设备上网查询与科研项目有关的资料信息。曾老认为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延安精神是我生命中的宝贵思想财富”
通过在延安生活学习的体会实践,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曾老对欧洲杯足球网_欧洲杯网投-投注|官网:非常关心,采访中曾老说,“延安精神是我生命中的宝贵思想财富。延安自然科学院给予了我革命的启蒙教育,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是延安精神的践行者,延安时期,动手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祖国建设时期,紧密结合国家需要研制国家需要的工业机床装备,推动发展我国轻工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和出口国际市场创汇都应尽了自己努力和责任。离休后,坚持随着社会发展再创新。正如他所说的“延安精神不是静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今天就是要求我们要坚持创新,在创新中求发扬求发展。”
谈及对欧洲杯足球网_欧洲杯网投-投注|官网:学子建议,曾老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论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坚持自力更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第一;第三,要学习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用以指导科研工作和业务工作;第四,青年是国家的未来,要时刻以主人翁的身份关心国家社会的发展。要发扬、发展延安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
(审核:$curArticle.auditInfo)